最近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《大学微言》,《大学》是四书五经的第一本书,是古代科举考试必备的课本,是曾子的学习心得论文。《大学》开篇就说: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南怀瑾先生认为,以后无论是佛家、道家、儒家,其修行的核心就是上述内容。一谈到修行,我们第一印象就是神秘学的东西,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修行其实很简单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,修行的根本,不是求外在的变化,而是求内心的宁静与清明。
止,是修行的第一步
“止”字,意指停止、平息,通常是指对心灵的控制与调节。在南怀瑾的讲解中,“止”是修行的第一步,是任何修行体系中的基础。无论是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,佛家的“止观”禅修,还是儒家的“静心”,都强调了“止”的重要性。止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停止动作,而是要求修行者停止内心的躁动、妄念与杂念,从而回归到一种清净的状态。
南怀瑾曾说,修行的第一要务是“止”。“止”意味着放下内心的欲望、执着与不安,将注意力从外界的干扰中收回,专注于自身的内在世界。弘一法师说:“止语,是上等智慧;止心,是上等修行,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断调整自己。心若浮躁,浮生皆乱;心若菩提,举世皆安。静,不是耳边无声,而是内心无争。”
定,是心境的稳定与智慧的培养
“定”是“止”的进一步发展,它在修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南怀瑾认为,“定”是修行者在“止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达到心境稳定、专注和深思的状态。定不仅仅是静止,它是一种专注的力量,是修行中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。
“定”意味着将内心的浮躁与杂念彻底平息,使修行者能够保持一种清明、安定的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修行者的智慧得以开启,思维更加敏锐,心境更加深邃。南怀瑾指出,修行不仅仅是“止”下的表面宁静,更重要的是在宁静的基础上建立深厚的定力。定的状态是修行者达到自我超越、实现智慧与洞察力的关键。
南怀瑾强调,真正的“定”是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,能够专注于一个目标,且保持这种专注。无论是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,还是佛家的“禅定”,其核心都是通过内心的专注与平和,达到超越外物的自在境界。
实际操作很难
理论看上去都懂,但是真正的实操下去,发现,想要止住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越是想要静下来,发现心里的想法越是纷纷扰扰。甚至平常想不到的东西,都会再次想起来。可能是初学,功夫实在是不到家吧。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,静下心来,虽然各种念头很多,但是也不乏对自已的一些行为的反思,其实能让自己及时发现走的路是不是还在初心,其他的也就不是很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