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日一早,我和老婆去菜市场买菜。春天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,各种时令蔬菜争相上市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走到市场门口,看见一个老大爷蹲在路边卖白蒿。他卖的白蒿要比市场里头卖的要干净许多。老婆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,蹲下去就挑拣起来。
我站在一旁有些犹豫。上次老婆买白蒿回来,我择菜择了两个小时,洗菜又洗了半个小时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白蒿是一种小灌木,特别刚发芽的时候,和很多干枯的野草小木棍混在一起,择起来实在是个磨人的活。可看着老婆兴致勃勃的样子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最后她干脆把老大爷的白蒿全包圆了,还搭上一把2块钱的小葱。
河南人对蒸菜有着特殊的情感。每到春天,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几锅。最早是白蒿,接着是榆钱、槐花,有老人在外面找的话,还能有蒸葛花、荠菜,甚至是楮树的花。把这些野菜洗干净,拌上面粉,上锅一蒸,出锅后淋上蒜泥、香油,撒点盐,就是一盆难得的美味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这个时节,母亲总会挎着篮子去田间地头找野菜。父母亲那一代成长在五六十年代,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就是饥饿,野菜也是伴随着他们长大。在河南这片土地,历史上经历过太多苦难。老人们常说,几乎每次天灾人祸,河南都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。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春天,地里的野菜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。于是,吃野菜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。如今生活好了,野菜反倒成了稀罕物,成了春天里不可或缺的味道。
回到家,我和老婆一起择菜。这次的白蒿确实干净,择起来没那么费劲。老婆在旁边絮絮叨叨说着她小时候跟着奶奶去挖野菜的事,说那时候的榆钱比现在的大,槐花也比现在的香。她说着我听着,手里的活儿不知不觉就干完了。
蒸好的白蒿冒着热气端上桌,浇上蒜泥香油,熟悉的香味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。在配上一碗玉米面的糊糊,一口接一口地吃着,仿佛要把整个春天都吃进肚子里。
这大概就是河南人骨子里的记忆吧。那些艰难岁月里养成的习惯,如今成了生活中最温暖的仪式。每一口蒸菜里,都藏着祖辈们的故事,也藏着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