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相传,在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,一日乏食,饥馑非常,随臣介之推(介子推)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,重耳恢复精神,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,感激万分。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国君,是为晋文公,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,独忘了介之推,介之推也不邀功,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。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,晋文公醒悟,亲自去请介之推,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找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之推。大火烧遍绵山,介之推依然不出,火灭了之后,人们才看见介之推背着老母,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,母子皆亡。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,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”故“足下”成为上级对下级,或者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即源于此。后来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死于回禄之灾,下令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,不许民众开火煮饭,只能吃冷食、凉拌食品。这就是“割股奉君”的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。
但后人多所考证,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。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。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附近进行扫墓、祭祖、郊游的习俗,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、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华传统节日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,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或107天,寒食节的后一或两天。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,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,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,但民间对于扫墓这事,节期很长,有“十日前、八日后”,及“十日前、十日后”,甚至是“前半个月、后半个月”等各种说法,故在这十八至三十日之间均属扫墓的日子。
流传到今日,记忆种的清明节,主要是以祭祖为主了。记得小时候,清明节的前一天,都会去河边的柳树上折一些新鲜的柳枝,回来插在门框上,清明的当天,会给自家去世的长辈送纸钱。
小时候,对于上坟这件事情,更多的是一种玩耍,带上铁锹,除去爷爷奶奶坟上的野草,挖一些新土堆在爷爷奶奶的坟上。长大了以后,由于不常回乡,所以,愈发想要给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上个坟,送上一些纸钱。想要告诉他们一声,我来看你们了。可是,由于种种的因素,直到前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。带着媳妇和孩子,看望了一下他们。
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,兴起了云祭扫。但是不管技术如何的现金,总不如自己亲自去。也许,明年的清明,再去看看爷爷奶奶们!